《我爱萧山》第七课:萧山习俗丰富多彩!办白事一条龙服务 4008341834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5-02 19:06

为帮助百万萧山妇女了解家乡面貌、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凝聚奉献家乡的精神,办白事一条龙服务 4008341834经过几个月准备,区妇联编印了《我爱萧山》读本,让广大妇女群众了解萧山历史、政治、经济、人文自然、风俗习惯等内容,通过认知家乡的历史生态、培育热爱家乡的精神情感、激发建设家乡的热切情怀,成为推动萧山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美丽风景,在喜迎亚运的热潮中贡献巾帼力量!

第七课:习俗丰富

第一节:正月十五迎紫姑

▲迎紫姑

“迎紫姑”为古代妇女传统民俗。紫姑据说是位被大老婆欺凌的小妾,后被封厕神。此俗发端于南北朝,民间多以未婚女子扮作紫姑,假托神明附身,夜间在厕所、猪栏祭请,求神降示。这一活动在东片沙地与南片农村都有,迎接时间与方式有所不同。东片沙地为正月十四的晚上,其流程为先由迎紫姑的人家(多由女子)在家焚香点烛,并在上年腊月廿三送灶时,加供一只用面粉做的“谢灶鸡”。又因紫姑爱清洁,自正月初一至十四夜接紫姑前,须保持灶下灰仓的干净。禁忌是男人须回避。其流程大致是:先由接紫姑的女子在灶前焚香烛,手托插着三支香的桶盘,口中念叨“我接灰紫姑娘看龙灯”等咒语,念完七遍将桶盘端开;另一女子手擎竹淘箩(作轿状)陪同姑娘到堂前,将竹淘箩擎于桶盘之上,问卜有关事项。问卜事项以蚕事为主,也可问姑娘择婿嫁夫等私密事,并以数字作答。南片农村则在正月十五迎接,当晚,妇女将紫姑供奉在厕所,摆上香案,并叫儿孙行礼祈愿。迎紫姑活动虽有迷信成分,但它却寄托了人们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同时也是对文明卫生习惯的倡导。

第二节:七夕祭星祈乞巧

▲七夕乞巧

七夕乞巧习俗源于汉代,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相传为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祭奠牛郎织女,乞求“得巧”。七夕节习俗在萧山各地略有差异,以坎山最为典型。七夕之夜,坎山的家家户户在庭院中放一根竹杆(又叫巧竿),摆上一张八仙桌,巧杆上挂自己挑的花边,桌上摆上6只盘子、3只酒盅以及蜡烛签、香炉、酒壶、蜡烛、香和一碗清水,白事一条龙服务价格 4008341834同时需备好7只饺子,饺子里放置剪成剪刀、针、线板、纺车等图案的橘子皮或柳叶。仪式一般由家中年长女性主持,参加者为刚成年的女孩,她们点烛上香,三拜苍穹,并向牛郎织女敬酒完毕后将祭酒洒地成一“心”字。乞巧结束后便是“赛巧”。姑娘们穿针引线,挑织花边,以此感谢织女的恩赐。七夕节这一天,妇女们还要到坎山的地藏寺祈愿,据说这一天是妇女们求偶、求子或为女儿祈愿最灵验的日子。此外,南片的七夕节流行女子做小鞋献给坑香姑娘,以示求偶之意,中部地区则流行夜晚聆听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窃窃私语。在今天,七夕节不仅象征着浪漫的爱情,也赋予了中国妇女自尊自爱、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美好品格。

第三节:新塘龙舟竞江渡

▲新塘赛龙舟

龙舟表演为新塘街道流传千年的习俗,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二,大通桥畔都会举行龙舟赛事,以纪念曹娥投江的事迹。曹娥是《二十四孝》中的人物,东汉时人。她14岁的时候,为寻找落水的父亲,投江而死后竟“负父尸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道精神,当地人奉其为“孝女娘娘”,曹娥所投水的舜江改名为曹娥江,并举行划龙舟表演以示纪念。据说,曹娥的外婆家就在新塘街道金家滨村,因此龙舟竞渡的习俗就在这里传承下来。五月二十二这一天,锣鼓喧天,寓意四季平安的青、金、黄、银四条龙船聚首南门江,老人蘸着从三江口打来的水为四龙洗睛,开光仪式后,龙船在小划船的开路中出发。江面上,但见四龙摇摆着龙头,龙身彩旗飘扬,锣鼓手敲着“咚咚锵”。一位扮成曹娥的童女端坐其中,船工奋力划浆,非常闹猛。与其他地区的龙舟赛比较,新塘的龙舟赛以祭祀为主要形式,通过旌旗上的“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以示家乡人民的美好祈愿,同时也是对敬老爱老传统的弘扬。该习俗目前盛行于新塘街道浙东村、文源社区和姚江岸社区一带。

第四节:浦阳杂技翻九楼

▲浦阳翻九楼

翻九楼又称吊九楼,是流传于闽东北及浙南的葬俗表演。浙江仅存萧山、东阳二家。浦阳镇尖山村的钱小占为萧山翻九楼的唯一传承人。俗话说,日翻九楼,夜演孟姜。相传,翻九楼最早源自孟姜戏,秦时孟姜女搭台登高为夫喊冤,这一说法未被证实,但该杂技确实与为死于非命者超度亡魂有关,活动也一般由道士完成。作为一项高空杂技,翻九楼的过程充满惊险刺激。武生打扮的钱小占在表演前先做“穿樽”动作,穿过才可以做。继而选择一空旷之地,竖起两根杉木柱,将九张八仙桌用绳子固定在柱子上,叠起三层楼左右高台,层层翻筋斗上九楼。穿行之间还做着各种惊险动作,如“向上向下磨豆腐”“金鸡独立”“童子拜观音”“老鹰扑飞”“倒挂紫金钟” “头顶头”“荡秋千”等7套动作,堪称民俗奇观。2008年,翻九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影响进一步扩大,杭州、绍兴、诸暨等地民众都要请钱小占去表演。钱小占也正在把接力棒交给他的儿子钱栋亮,将这一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第五节:西施祭祀在临浦

▲西施庙祭祀

在萧山古镇临浦镇,有苎萝村、施家渡之地名,有娘娘庙、日思庵、起埠庙等遗迹,都与西施有着不解之缘。娘娘庙位于临浦镇通二村,三月春阳暖,每到农历三月三,这里会举行祭祀西施的庙会,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庙会分祭祀和民俗展览两部分。祭祀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宣读祭文,然后行拜祭之礼;民俗表演由村民自发组织,先后有娘子龙、跑马阵、龙狮展、旱地花舟、轧蚕花等节目登场。他们穿着演出服穿梭于村道田塍,嬉戏于人群之间。而到了每年的农历七月三十,苎萝村西南的横一村将举行荷灯节,相传为西施以灯纪念姐妹郑旦而作,这一习俗自南宋以来传承900年之久。在这一天,横一村嫁出去的姑娘,都要回娘家住上一夜,去郑旦娘娘庙烧香。当夜7时,村里的七星池内点上村民自制的荷灯,祈求平安康泰。荷灯千盏,浮于池水,星星点点,煞是好看。除祭祀、点灯外,周边的文化礼堂还会有戏剧表演,成为村民间陶冶情操、增进交流的平台。

第六节:张夏祭祀在衙前

▲村民们正在“张夏庙会”上祭奠张老相公

“张夏祭”源于乡间张老相公的传说。张老相公即北宋张夏,萧山长山人,时以工部郎中出任两浙转运使。张夏任职杭州期间,一改过去以泥柴为材料的筑塘手段,采用巨石叠砌法,在西兴至坎山沿线(一说为今六和塔至庆春门)“作江塘十二里,以防江潮之患”。此外,他还在海塘沿线设五个指挥点,分布2000捍江兵分段守塘,以保证塘堤的及时修理。后来,张夏在一次抗潮抢险中因公殉职。后人为纪念他,奉他为“潮神”,在各地建张老相公庙祀之,故有“沿江十八庙,庙庙祭张神”之说。萧山衙前镇新林周村的护堤侯行宫(又称三神庙)为历代公祭张夏的场所,这里保留了自南宋以来“春祀秋偿”一年两祀的传统,场面最为盛大,祭礼最为规范。“春祭”在每年农历三月初六张夏生日,这天要开张神庙会,后人为张夏神像换袍,以果品糕点设供,道士设坛拜忏(《潮神忏》),宣读祭文;“秋祭”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这天人们会举行迎神赛会活动,并做足3天戏文,祈求安康。2015年11月,张夏行宫的《张夏祭》被列入萧山区第七批非物文化遗产目录。

往期回顾

姐妹们

我们下节课再见

……

好看点一下大家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