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5月15日宿迁讯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殡葬热线服务电话 4008341834要持续整治人情攀比、大操大办、厚葬薄养、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完善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近年来,沭阳县扎下镇以“破陈规、立新规、育新风”为主线,建立移风易俗“监管、推进、宣传”机制,推动治丧规范纳入村(居)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等的作用,引导村民丧事简办,推动“小规约”成为文明新风的“硬杠杠”。扎下镇通过“制度约束+替代方案+群众监督”,实现了从“干部推着干”到“群众主动改”的转变。目前,“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成为群众自觉选择,丧事流程从平均5天压缩至2天,人均治丧成本下降60%,丧事大操大办现象下降92%。
建立移风易俗监管机制,实现了从“被动整治”到“主动防控”。“乡村是要有人情味,但不能背人情债,要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一条线,告诉群众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反对的”。扎下镇将白事简办监管关口前移,对可能发生的不文明行为及时进行劝阻,引导群众在潜移默化中遵循公序良俗。一是红白理事会主导。发挥村(居)两委和红白理事会等的作用,将治丧规范纳入村(居)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成员上门帮办服务,殡仪丧葬服务 4008341834同时宣传移风易俗政策,引导群众丧事简办,尽量压缩丧事举办时间、缩小办丧规模,不盲目攀比、不铺张浪费、不请吹鼓手表演唱等。目前,镇内丧事平均费用人均人情事项支出由7675元减少到2150元,村民支持率超90%。二是网格员动态巡查。整合基层治理力量,吸纳熟悉村情、群众威信高、无亲属经营殡葬业务人员进入网格员队伍,按村民小组划分网格进行巡查。如果群众有大操大办现象发生,立即上报村委会,镇宣传科将会同驻村组长、村(社区)委会成员及时上门劝说。今年4月份,成功指导一丧户其按新规简办。三是党员干部参与。老人去世,村“两委”成员及时上门送花圈慰问并吊唁,送上镇里统一配备的哀乐播放设备,满足家属追思需求。推行“双承诺双公示”机制,村委会与丧户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明确“不请吹鼓手、不搞低俗表演、不超规模办丧”等约定,并在村口公示栏张贴。在“主题党日”组织党员干部学习移风易俗政策,凝聚思想共识,形成“党员带群众、干部带家属”的示范效应。
建立移风易俗推进机制,实现了从“短期见效”到“长效涵养”。“农村移风易俗重在常抓不懈,找准实际推动的具体办法,创新用好村规民约等手段,倡导性和约束性措施并举,绵绵用力,成风化俗,坚持下去,一定能见到好的效果”。一是高频调度。巡查人员适时对白事简办现场进行动态监测,通过“图片定位+时间水印”技术,动态掌握白事简办现场。监测情况及时报告村(社区)值班人员,同时提醒涉及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支两委成员及时上门宣传移风易俗工作要求。鼓励群众对身边大操大办现象及时提醒,把可能发生的大操大办现象遏制在源头。二是周点评总结。在每周召开的镇工作例会上,将移风易俗列为议程之一,播放本周各村办丧现场纪实图片,对各村移风易俗工作进行点评,好的表扬,差的通报批评。今年以来,沙巷社区、分水社区连续8周保持不文明治丧“零报告”。三是晾晒评比。每个季度对移风易俗推广好的村(社区)实行乡风文明评比积分制度,积分前三名的村(社区)在年度高质量考核中,将被评为“乡风文明”先进集体。2024年,分水社区、银山村、朱家庄村被评为“乡风文明”先进村居。
建立移风易俗宣传机制,实现了从“单向灌输”到“多元共鸣”。“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扎下镇建立宣传矩阵,推动“厚养薄葬”理念深入人心。一是政策解读通俗化。组织村(社区)大学生村官、退休干部等志愿群体,组建“小板凳宣讲团”,开展群众家门口宣讲。通过宣传栏、文化墙、大喇叭、乡村大舞台等,将中央和地方政策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把移风易俗精神送到群众家门口,提升群众知晓率。目前,村民知晓率提升至90%以上。二是典型案例故事化。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深化移风易俗主题活动,让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把丧事简办家庭作为宣传教育重点,形成以“花乡好女婿”为代表的一批文明实践项目,倡导生前厚养、归后薄葬,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孝道文化。三是文化产品多样化。以“白事简办”为主题,组建巾帼志愿队等6支队伍,以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形式,编排创作一批《移风易俗树新风》等文艺作品,组织开展“移风易俗润民心 文明风尚进万家”“红白理事座谈会”等系列活动,加快群众思想转变,推动“节俭办丧”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目前,文艺作品共演出32场,惠及群众3万余人。(孙芙蓉 蔡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