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储慧静
当“死亡”与“殡葬”常被视为文化禁忌,丧事服务咨询 4008341834殡葬政策宣传往往遭遇无形壁垒;当说教式倡议与口号式标语日渐式微,移风易俗如何打破传统浸润人心?
近年来,一批闪耀公众视野、凝聚群众智慧、扎根基层一线的殡葬题材微电影悄然兴起,它们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一碗烩菜的家乡味道、一棵树的意象独白等,让绿色、文明、科技的殡葬方式“跳出”电子屏幕,为大众熟知并引发思考……
■ 拓展多元叙事,解构传统话语体系
去年清明节前夕,一部殡葬题材微电影《继父》登上央视网、人民网等17家主流网络平台,迅速让千万网友泪目,首日播放量突破105万次。截至目前,全网播放量累计200万次、收获300多条互动评论,更是在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中,荣获“民政中国”板块二等创优作品。
微电影《继父》由四川省民政厅指导、省殡葬协会策划拍摄,改编自真实事件,采用专业影视制作手法,故事核心聚焦一位饱受继父管束的少年,在继父患癌离世后才理解其深沉的爱与付出——继父强忍病痛只为不影响孩子高考。这份迟来的情感领悟与继父遗嘱中关于绿色殡葬的选择相互交织,将国人含蓄厚重的家庭情感与殡葬新风尚巧妙融合。
同样,聚焦殡葬移风易俗主题,甘肃省定西市文明实践办联合市民政局策划制作了3部殡葬题材短剧《爷爷是一棵大树》《一碗烩菜的味道》《网上建了纪念馆》。作品从本地真实案例中提炼素材,通过场景化呈现、故事化叙事,将厚养礼葬、节俭治丧、生态殡葬、文明祭扫等理念融入其中,形成互补式宣传矩阵。
其中,《爷爷是一棵大树》解答葬于何处的问题,《一碗烩菜的味道》示范怎么治丧,《网上建了纪念馆》则提供了绿色祭扫的方案。剧本情节简洁明了,殡葬服务热线是多少 4008341834内容主旨突出,既可以单独成篇,又能形成完整专题。在定西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张国盛看来,3部短剧以家庭温情叙事替代说教,符合短视频平台“真实感+情感驱动”的传播逻辑。通过在市、县主流媒体平台以及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工作群等传播,累计转发量达50万次、播放量超过120万人次。网友“奋斗”留言:“我爷爷也选了树葬,每次看到那棵树,真的觉得他还在。”
这种以情动人的叙事逻辑在上海福寿园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制作的殡葬创意短视频《我是一棵树》中亦有鲜明体现。这部短视频推出了川渝、齐鲁、中原3个不同版本,用拟人化方式让墓园中的一棵树开口说话,它操着地道的方言,娓娓道来那片土地上发生的动人生命故事。“川渝篇”中,它浸润着川渝人民的热烈与真诚;“齐鲁篇”中,它沐浴着孔孟之乡的礼乐之光;“中原篇”中,它见证着华夏摇篮的沧桑与坚韧……
“从声音的演绎到画面的捕捉,再到后期的雕琢,全部由福寿园员工制作。”短视频制作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来自殡葬服务的一线,不仅有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悟,还有对殡葬服务的理解、对逝者的追思。”
■ 激发情感共鸣,推动殡葬新风传播
短视频中源于生活的真挚表达,让普通的家庭故事也能承载厚重的生命主题。
《一碗烩菜的味道》将镜头对准西北乡村的灶台:一锅朴素烩菜代替奢华宴席,白菜豆腐中熬煮着邻里互助的真情。“以前日子苦,烩菜里有情分,也有对先人的敬重。”影片借一位老人之口道出节俭但不失温度的治丧新理念。“一碗烩菜”的叙事方式直击过去村民对丧事攀比的焦虑。
“咱们的短视频能让观众从‘别人家的故事’看到‘自己家的影子’,更能够在基层引起广泛共鸣,推动新风传播。”张国盛说。特别是《一碗烩菜的味道》引发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青岗村如今白事宴席全部是“一碗烩菜”,村党支部书记王贵表示:“大伙已经形成了自觉,一碗烩菜不仅体现尊重而且还不铺张浪费。”通过宣传引导,目前,定西市“一碗烩菜办丧事”占比已经达到90%以上。放眼甘肃全省,不少地区也因这碗烩菜受益。武威市古浪县裴家营镇裴家营村的党支部书记直言,自从村里将传统流水席变成了大锅烩菜后,花费成本从上万元降至3000元以内。这碗烩菜既制作简便又不失体面、暖心暖胃。
而微电影《继父》的创作筹备了4个月,从理念的传递到脚本的确定,再到演员的选择,都经过慎重考虑。“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感人的家庭故事,巧妙地融入和宣传绿色殡葬、惠民殡葬和节地生态安葬的理念。”主创人员表示,“影片通过继父的遗嘱展现了殡葬新风尚,我们认为这种方式更能体现中国人重视家庭伦理和人情味的特点,让观众在情感共鸣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新观念。”
片中饰演继父的演员用精湛的演技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可,他毫不忌讳殡葬题材的敬业精神也让团队成员敬佩。看过微电影《继父》的网友留言道:“父子情让人瞬间破防。”“用故事讲绿色殡葬,新颖更有说服力。”“科技也在重塑殡葬,令人欣慰。”……正是由于用心用情的制作,让主创与观众有了双向的情感奔赴,最终获得了传播的成功。
■ 加快媒体融合,撬动线下行为转化
这份情感共鸣的力量,最终推动了行为的转变。
四川省万源市八台镇一老人固守落后的传统殡葬观念,坚持要建造豪华墓穴。但当子女向他播放了《继父》的微电影后,老人深受触动,竟主动要求身后火化、骨灰深埋、不立坟头,并且强调埋骨灰之处仍然可以种地,不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他的这一转变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继父》这部微电影的成功证明,传播方式的改进让严肃题材也能引发全民关注,真正起到正向引导的良好效果。
《我是一棵树》系列短视频也产生了显著的实际效果。其中别具一格的方言加本土特色元素,使短视频的跨区域传播兼具统一性和亲近感。评论区网友纷纷留言:“生态树葬就像是在自然里表达着‘春天的思念’。”“树葬区维护得很好,满园春色抚慰心灵。”理念上的认同直接转化成了行动。据悉,河南福寿园实业有限公司今年清明期间报名生态树葬的逝者家庭超过240例,较去年同期的130余例增长近85%。
对于创新传播方式带来的实效,四川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副处长安亮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过去为了搞好殡葬改革宣传,他们尝试了很多传统方式:比如组织社工到社区进行现场宣讲、发放宣传册,制作宣传海报张贴在公共栏,通过微信朋友圈、各种群转发等,但却屡屡碰壁。“这种用微电影讲好故事的方式,其核心优势在于:它以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情感载体’替代了生硬的政策说教,在动人的故事中‘润物细无声’地传递了殡葬改革的必要性和新理念,有效突破了群众的心理防线和传统忌讳,大大增强了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无疑为深化和推进殡葬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和群众基础,是一种非常值得坚持和推广的宣传创新路径。”
正是这种影像的力量,公众在重构对殡葬的认知,殡葬改革宣传的核心也从“单向灌输”向“唤醒认同”转变。这些视频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播政策,而且在于它们证明了即使面对最沉重的生命议题,真挚的叙事依然能跨越禁忌,让千年习俗在时代浪潮中温柔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