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陋习回潮丧户负担加重 丧事简办呼声渐高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7 04:31

大连日报讯  我国殡葬礼俗源远流长,“重殓厚葬”一直是孝道的重要内容之一,充满迷信色彩的传统的殡葬习俗,极大地增加了人们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也不利于社会文明进步。几十年来,国家一直在致力于以移风易俗、树立社会新风尚为内容的殡葬改革,积极推行火葬,破除旧的丧葬习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近年来,殡葬陋习回潮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在有的地方比传统习俗有过之而无不及,引起许多市民的反感,丧事简办的呼声越来越高。

    一场丧事一天开饭五六顿,露天做饭。

    丧事办穷了家底,农民苦不堪言。

    一家办丧事,百家来吃喝,做饭帮工几个班。

    又见出殡“十六抬”

最近,记者在瓦房店采访时意外见到一个出殡的场面,只见出殡队伍前面由乐队开道,紧随其后的是16个人抬着的棺材,再其后是打着灵幡、执着哭丧棒的送葬队伍。更令人意外的是,早已淡出人们视线的纸人纸马、“金童玉女”等“纸活”也出现在送殡队伍中,比旧的传统习俗更过分的是,除了传统“纸活”,在冥品中又多出了不少“现代元素”,如与实物几乎同等大小的电冰箱、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尤其是一路上每约10米一个的大礼花,燃放后震耳欲聋。据了解,早已被摒弃的披麻戴孝、看风水等旧的迷信礼俗也在殡葬中较为普遍。

然而,在采访中当地居民告诉记者,这样的规模“太一般”,比这样的丧事活动豪华的有的是。

    殡葬回潮触目惊心

据了解,早在1965年前,我市就开始推行以破除“棺木盛殓,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为目的的火化新葬。其后棺木葬逐渐减少以至基本消失。但目前在农村虽然仍然实行火葬,但有的丧户在火化遗体后,又开始造棺木,实行棺木葬。而且这种趋势正在增多。

一位瓦房店兽医告诉记者,本来早已改行的喇叭匠(吹唢呐者),如今又成了香饽饽,好的喇叭匠被请去吹一场,收费最低500元。有的丧户竟然还聘请“专业哭丧队”。据了解,殡葬回潮的原因主要是相互攀比,如有一家人出殡放了10个大烟花,另一家就放20个,这样比下去就越来越多,有的人家竟然每十米八米一个,将大烟花一直从“起杠”地排到茔地,数量在七八十个。虽然这样的“壮观场面”记者没有亲历,但日前甘井子区大连湾街道一市民向本报反映,他的一户邻居家出殡,将10万足的鞭炮首尾相接,竟然排出了1公里。

一场葬仪的花销有多少?这位兽医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雇一名喇叭匠500元,如果雇的是管乐队则要2000元以上,雇哭丧队一般需500元。“纸活”都在千元以上。目前个别人家竟然订制和真房子大小差不多的木房子陪葬,一架这样的房子就需5000元以上。大烟花一个50元至150元不等,最少的人家也是10个,多的几十个。停灵都是3天,每天招待前来吊丧的客人至少5桌,每桌100至200元,也有档次较高的,而送殡那天至少摆10桌,每桌也都在200元以上。现在凡建墓的都要立墓碑,不算人工费,仅买一块墓碑就得上千元。在当地,一般的农户年净收入5000元左右,而办一次葬仪,少则上万元,多则几万元,负担很大。

    陋习回潮太扰民

殡葬陋习回潮,不仅许多丧户叫苦不迭,亲友邻居也深受其扰。在农村,目前的习俗,不仅自己家的人要为过世的老人守灵,未出五伏的亲友也得轮班守灵,不守则显得人情冷落,守则消耗时间精力,因而令人为难。扰民也是严重的问题。据开发区董家沟街道的一位市民反映,他们那里一户邻居家老人过世,竟然连续3天播放哀乐,从一大早直到晚上10时多。有的邻居不胜其扰,拨打了110报警电话,虽然民警劝说,仍然效果不大。

另外,在部分农村私建坟墓,乱埋乱葬骨灰的现象呈蔓延趋势。这种私建坟墓的现象,不仅继续侵吞宝贵的土地资源,妨碍农业生产,而且助长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的蔓延,更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不便。记者在某地农村采访时发现村外路边有一盔新坟,说起这盔坟,村民意见很大。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在外地生活的本村人的坟墓,前两年去世后他的家人将他的骨灰带回来建了这个墓。自从路边有了这盔坟,妇女夜间都不敢从这条路经过,影响到当地村民的正常出行。

据一些村民介绍,在当地过去都是将骨灰盒深埋,不建坟,不立碑,但现在已经几乎没有这样做的了。

    丧事简办呼声渐高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大操大办葬仪的人中,大多数是“迫于形势”。一位村民说得好:“生带不来,死带不去。这么搞,都是搞给活人看的。与其这么搞,不如老人活着时多尽点孝。”当然,厚葬风之所以能够渐成风气,也的确有其基础。在一个出殡现场,记者听到不少村民对丧户的做法啧啧赞叹:“人家的孩子,真是好样的!”但是,大多数人还是更赞同厚养薄葬。

在采访中,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大办丧事主要是攀比风作怪。家有丧事,唯恐办简单了被人指后脊梁骨,因而有没有那个实力都得硬撑着大办,为此不少丧户欠下了债务。她希望能够改变这种现象,丧事简办,把钱花在更需要的地方。有这样想法的人绝不是少数,但他们迫于当地民风却不愿意说出心里话,就怕被人说成不孝。

一位小学教师告诉记者,在当地农村一直有孝敬老人的传统,然而怎么做才算孝,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目前不少人都将丧事大办当作孝的最好体现。他举例说,一个老人的三个儿女都在市内工作,生活条件都不错,尤其是“二小子”,还做着挺大的生意。但这些子女不仅平时难得登老人的家门,逢年过节也经常因为“忙”而不来看望一眼,即使是老人的生活费都得一遍遍地催促才能送来,有时还得老人坐长途车进城自己取。但最近老人去世,三个子女都回来送丧,光高档汽车就开来了七八辆,让偏僻的小屯子的人大开眼界。“这能算孝吗?”这位教师质问。

怎样才算对老人孝?不少村民说了心里话,孝应该表现在平常对老人的抚养照顾上,多为老人做点活,让老人生活无忧。而大办丧事是“面子工程”,花得是冤枉钱,对老人一点用都没有。村民们认为,改变愈演愈烈的丧事大操大办风气,应该从改变丧事攀比风开始。他们希望相关部门应该多进行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让移风易俗的好风气重新回到殡葬礼仪中来。(本版照片均为资料)

责编:刘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