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2月24日举行的“安徽民政这五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丧事服务咨询 4008341834我省积极回应社会“养老焦虑”,率先在全国开展养老服务立法、建立基本养老服务制度。这一轮机构改革中,我省将组织拟订并协调落实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措施等职责划入民政部门。
4个“一体化”推进,安徽老龄工作将迎改革
省民政厅日前发布的一则公告显示,安徽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省老龄办)拟向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注销登记。
在“安徽民政这五年”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消息称,这一轮机构改革,我省将组织拟订并协调落实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措施等职责划入民政部门。
“顺应职责转变,增强老龄委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协同,建立健全职责清晰、科学规范、高效运转的老龄工作机制,坚持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聚焦需求端、事业端、产业端、金融端、社会端等重点环节统筹发力,更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省民政厅厅长余向东介绍说,养老服务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统筹推进。省民政厅作为养老服务牵头部门,将持续推动各地将养老服务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综合协调、督促指导、组织推进,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机制。
余向东表示,助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省民政厅将会同省老龄委成员单位,积极推动适度提高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医疗保险等水平,加快长期护理保险实施步伐。同时,牵头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居家社区机构、医养康、城乡、长三角4个“一体化”的思路系统推进、久久为功。其中,抓好400个城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依托机构服务社区、辐射居家;突出失能失智老年人刚需群体,全力优化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下大力气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有效落实我省农村养老“1+2”政策;更加主动融入长三角,推进沪苏浙皖养老服务政策协同、沪皖共建广德康养基地等工作。
此外,我省民政部门还将助力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深化医康养结合,推动医康养资源相互配套、有效衔接;持续推动老龄健康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积极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积极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
贯通居家社区机构三类服务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余向东透露,在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殡葬服务热线是多少 4008341834下一步,我省将重点优化提升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功能,强化县级平台的服务示范、行业指导、应急救助、资源协调等作用,统筹推进县域内资源利用、供需衔接;加强乡镇(街道)中心在政策咨询、服务转介、资源链接方面的枢纽作用,促进乡镇层面养老服务资源联动;推进村(社区)服务设施站点建设,打造家门口的服务站。通过接续努力,在县域范围内推动各级养老服务设施上下贯通、衔接互动、连点成网。
我省将贯通居家社区机构三类服务。其中,居家方面,健全家庭养老支持政策,持续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开展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六助”服务,夯实居家养老基础。社区方面,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完善“三区一平台”功能,为周边老年人提供专业照护、日间照料、康复护理、上门服务等服务,为居家养老提供支持。机构方面,推进养老机构分类改革,调整完善养老机构结构,分类发展兜底保障型、普惠支持型、完全市场型养老机构,促进医养结合,推动养老机构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发展。
我省还将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其中,推动养老服务向农村覆盖,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下一步,我省将重点推进农村敬老院分类管理,推动农村敬老院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农村幸福院建设,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再试点建设750个,打造互助自助平台;发展互助性养老服务,健全农村留守、高龄、失能、残疾等老年人探访关爱和应急救援服务机制。
据悉,五年来,我省积极回应社会“养老焦虑”,率先在全国开展养老服务立法、建立基本养老服务制度,接续实施3个养老服务三年行动计划,创新形成居家社区机构、医养康、城乡、长三角4个“一体化”发展路径,推动养老服务供给总量和质量同步提升。截至目前,全省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70%,保障能力总体充裕。
今年扩大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试点
过去五年来,我省民生兜底保障网络织密扎牢。410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在全国率先全面建立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4类群体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政治任务有力完成,106.6万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农村低保,占全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比例为22%;进入过渡期,306万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范围。社会救助质效不断提升,聚焦“救急难”,5年累计实施临时救助近55万人次,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12.7万人次;聚焦“优服务”,打造22家集“养治教康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型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实现“跨省通办”。
围绕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下一步工作,省民政厅副厅长张勇介绍说,将严格落实我省已建立的4类困难群体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有效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加大临时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力度,加强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强化残疾人服务保障,从而推动保障水平再提升。
同时,深入推进社会救助领域改革,深化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试点,推广“困有所扶”集成改革,实现对小百分比的困难群体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百分百保障。特别是“衔接并轨”试点,今年要扩大试点深度和覆盖广度,推动民政的兜底救助政策和农业农村部门的防止返贫帮扶政策有效衔接、相互赋能。
张勇还透露,我省将加快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形成“物质+服务”格局,推动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拓展,满足困难群众多元化救助需求;发挥“救急难”互助社作用,推动慈善帮扶与政府救助相衔接,更好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推动公民“身后事”实现一站式办理
针对婚姻、殡葬、残疾人等专项社会事务,省民政厅副厅长张勇表示,将有一系列提升服务的举措。其中,聚力“逝有所安”,持续加强殡葬服务设施建设,更好坚持殡葬行业公益属性,维护服务市场良好秩序;深入推进殡葬领域移风易俗,倡导丧事简办、杜绝大操大办;通过科技赋能、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强化监督等手段,推动公民“身后事”实现一站式办理,更好满足群众基本丧葬服务需求。
聚焦“皖美幸福”,加强婚姻登记机关标准化建设,完善婚姻登记政策法规,扎实推进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工作,更好满足群众就近就便办理婚姻登记的现实需求;深入推进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倡导喜事新办简办,引导树立新时代文明和谐婚俗新风;加强婚姻家庭辅导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提升辅导质效,助力和谐婚姻家庭建设和人口高质量发展。
聚能“扶残助困”,深化残疾人两项补贴申领“跨省通办”“全程网办”,强化主动服务,完善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更好落实残疾人补贴政策;健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优化转介服务衔接工作机制;推进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加强规范管理、安全管理,推动构建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宜的残疾人福利体系,努力提升残疾群体福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