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行将消失的工种 唢呐“嘀嗒”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20 14:23

广州行将消失的工种

之三十一

□本版撰文信息时报记者卫静雯

本版摄影信息时报记者萧嘉宁

近期,电影《百鸟朝凤》的播出,让唢呐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电影讲述了两代唢呐匠人对唢呐这门传统艺术的执着追求。在广州白云区的马务村里,唢呐又称“嘀嗒”,吹唢呐的匠人被称为“嘀嗒佬”。吹唢呐曾是职业吹打队中的一个工种,在人们婚丧嫁娶时负责吹奏。以前,马务村的吹打队因高超的唢呐技艺,以“马务吹”之名响彻珠三角。而如今,这个行当已失去大部分市场需求,这门曾让马务村名声大噪的技艺也濒临失传。

曾经很红

请马务吹是身份的象征

“我是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跟村里的老人学习吹嘀嗒的,那时才30多岁,这一吹就是30多年。” 马务村村民萧鉴深(人称“鉴叔”)是村内参与“马务吹”时间最长的长者之一。他告诉记者,听自己爷爷那一辈的人说,旧时的广州人(大约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婚嫁的喜事还是丧殡的哀事,都需要一帮吹打队。而“马务吹”以人数众多、音乐气势磅礴而出名,遇见红事吹奏喜乐,遇见白事则奏哀乐,特别能调动现场气氛。一时间,“马务吹” 名声大噪,各地红白事都前来邀请。据说,当时除了广州,清远、佛山等地的市民都慕名前来邀请。以至于人们一听到“马务”两个字,马上就会想起“马务吹”。

“有的人家为了约请马务吹为婚礼配乐,还特意把原先定好的婚期更改,配合乐师的档期。” 鉴叔说,那时马务吹成了一种招牌,凡是婚嫁丧葬之类的事,能请到“马务吹”就是身份的体现。

怎么吹打?

7种乐器+8个奏乐人

据鉴叔介绍,马务吹又称为“八大吹”,是指由8个人组成吹打队。吹打队使用的乐器以吹、打为主,包含苏锣、马务鼓、小铜锣(又称“叮叮”)、木鱼、大镲、小镲以及唢呐7种乐器。其中,马务鼓是村里独有的一种乐器,虽然原理基本与普通鼓相同,但是其大小只比巴掌大一些,而且鼓皮也是特制的。“以前的鼓都坏了,现在使用的是专门订做的。”

说起这些乐器在吹打队怎么分配时,鉴叔无奈地说,“当年到底是怎样的搭配已经无从考究了,我就记得,在我学习的时候,老一辈的人就只教了我这7种乐器,而且要求我们每一种乐器都要学会。”他还说,这些配乐的乐谱是用以前的工尺谱记录的,但如今已经没有了纸质版,乐谱都在他们的脑子里,而且还没翻译成现今普遍使用的乐谱。

“最近我在考虑要将这些工尺谱翻译成现代的乐谱,不要让这些曲目失传了。”鉴叔说。

小时候在村里,每逢有人结婚就会有嘀嗒佬在前面吹嘀嗒,十分热闹喜庆。我们闻着嘀嗒声,就能找到结婚人家,说几句吉利话,还能讨到糖吃。

——街坊陈婆婆

逐渐消逝

村里还会吹的只八九个

鉴叔父辈的那个年代,在吹打队里吹嘀嗒是村里一种不错的的职业。“那时,一个家里要是有一个人吹嘀嗒谋生,就基本可以养活一家五六口人了。” 鉴叔说,这得归功于马务吹名气够大,就算当时全村有四五支队伍,活还是做不完;另外,在喜事现场,他们还能从宴席上打包一些佳肴回家,也算是额外的一些好处。

“在我学吹嘀嗒的年代,马务吹已不像父辈爷辈时那样风光了,从业人数大大减少,吹打队的功能逐渐被取代。而如今,村里还懂吹嘀嗒的人只剩八九个了,平均年龄也已近70岁。”鉴叔说。

鉴叔说,现在每次出场配乐,每人能收到大约150元的辛苦费,“纯粹是为了给村里有需求的人帮个忙,不指望靠这个挣钱养活自己。”平日里,鉴叔靠修理各种电器来谋生。

如今,“马务吹”已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这个行当失去了大部分市场需求,这门技艺也面临失传。“没有年轻人愿意来学,从何谈传承呢?” 鉴叔感叹,没有人来学,因为学了也无处可用,“马务村的这门技艺,应该会从我们这代人手中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