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 新甘肃客户端刊发永昌:移风易俗“聚合力” 文明新风“入心田”
乡村美,殡葬服务热线电话 4008341834看“颜值”,更看“气质”。今年以来,永昌县以倡树文明新风为重点,扎实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推动文明新风吹遍乡野,以文明“小气候”温润社会“大环境”,推动移风易俗走深走实,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力量。
城关镇赵家庄村村民孙永虎破除旧习,转变旧有思想,倡导爱情“减负”不减“人情味”的理念,选择“零彩礼”嫁女儿做法成为十里八乡的热议话题;永福苑社区居民魏春燕和柴平,这对“90后”夫妻结婚,彩礼只有四万元,丈人还自掏腰包帮助女婿进修职业技能……推进移风易俗,文明新风润心田。近年来,像这样一个个可学可鉴、示范性强、影响力大的示范典型在永昌县不断涌现。
“零彩礼”“低彩礼”新风渐起
“自己和老公都家境普通,不想因为结婚让老公家背上沉重的负担。”提起自己“零彩礼”出嫁的事,城关镇赵家庄村的孙慧觉得很是光荣。“我父亲受祖辈教育和影响,一直保持“勤俭持家、与人为善”的家风,在父亲眼里自己家业自己创,美好生活靠自己,不应将彩礼视为衡量爱情和婚姻的“筹码”,殡葬热线服务电话 4008341834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就应该用实际行动和不良风气作斗争,自己的婚礼自己做主,不要彩礼要幸福!”
孙慧的父亲孙永虎也很通情达理,“婚事不是买卖,只要他们小两口能踏踏实实把日子过好,比什么都重要。”当看到身边有一些结了婚的年轻人,因为彩礼、婚纱照、婚宴、首饰、蜜月游等开支,婚后经济状况捉襟见肘时,孙慧更加对父母心生敬意:“‘零彩礼’不仅让我的婚姻平等自由,也让丈夫的家庭没有因彩礼而陷入借债困境。”
“彩礼不是婚姻的‘敲门砖’,把日子过好才是最好的彩礼。”永昌县河西堡镇厍玉花和丈夫侯文亮都是“零彩礼”结婚的代表。他们身体力行带动新风正气,不仅为当地移风易俗开了一个好头,也成为了推动“抵制高价彩礼 倡树文明新风”观念深入人心的生动写照。
幸福的婚姻有千万种,或相濡以沫,或相敬如宾,但绝不是以彩礼来“成全”。推进移风易俗,遏制高价彩礼,是对婚姻美好的祝福,是对社会文明的守护。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美好生活才能长长久久。
白事“简约办”深入人心
走进永昌县焦家庄镇河滩村,遇到有办白事的人家,前来帮忙的邻里亲朋人手一碗碗碗菜,虽没有了往日“七碟八碗”的“盛况”,但丧葬礼仪和邻里关系传递出的深情氛围却丝毫不减。这一创新举措,既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与怀念,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和攀比。河滩村立足本村实际,制定了村规民约,明确规定丧事简办的标准与流程,提倡简化丧葬仪式,取消不必要的繁文缛节,控制送葬队伍规模,缩短葬礼时间,不设道场,不摆宴席,不使用昂贵殡葬用品,严禁大操大办与铺张浪费。一场丧事下来,花费大幅减少,村民的经济负担明显减轻,攀比之风得到有效遏制。如今,在河滩村盲目追风消散了,“面子风”渐变“文明风”攀比陋习消退了,“陋习风”渐变“示范风”。
“红白事从新从简”“人情债减负减压”蔚然成风的背后,是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体现。永昌县狠抓移风易俗宣传引导,乡镇、村社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作用,将婚事、白事新办简办等内容纳入其中,大力整治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有效实现了移风易俗经常化、婚嫁事宜简约化、民间习俗文明化。
观念上的“破冰”,才会有行动上的“突围”。摒弃陈规陋习,不仅为群众减轻了负担,守护了“钱袋子”,更树立了文明新风,擦亮了乡村振兴的底色。近年来,面对不断攀比的天价礼、日益增长的人情债,永昌县抓住党员干部“关键群体”和婚丧事宜筹备“关键节点”,严格落实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两报告一承诺”制度,多形式宣讲婚事新办理念,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聚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不断增强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焕发新时代乡风文明新气象。
原标题:《【省媒看金昌】永昌:移风易俗“聚合力” 文明新风“入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