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零度|一群年轻人在殡仪馆“邂逅”生死殡葬 服务电话是多少 4008341834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5-02 17:33

让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

就像物理学上的绝对零度。虽然只是理论的下限值,殡葬 服务电话是多少 4008341834在现实中无法达到,但并不妨碍人类孜孜不倦地追求。在新闻报道中,真相亦如此,从来就没有真相,只有无限接近真相。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央广网重庆频道推出以“绝对零度”挂栏的深度报道栏目,持续关注社会热点,不断追踪重大事件,通过小切口反映大背景,通过大事件凸显小人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将上下而求索!

央广网重庆频道4月30日消息 “愿这部电影继续以温暖之力,陪你‘破’世间万千地狱。”4月27日起,中国香港影史华语片票房冠军《破·地狱:感恩特别版》扩大放映规模,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200家影城同步上映,电影词条在相关社交媒体浏览量破亿。

“活人也需要破地狱”,影片的出圈台词,让镜头对准了这个“让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的行业。曾经被回避和神秘化的死亡话题,再度走入公共讨论的领域。在重庆,一群年轻人走进殡仪馆,从事殡仪服务员、遗体接运工、遗体火化师、防腐整容师等职业;他们拍摄视频,运营自媒体账号,撕下殡葬行业“晦气、忌讳”的标签,展示殡葬从业人员最真实的一面。

当电影照进现实,这群在殡仪馆“邂逅”生死的年轻人,如何破除自己和世人的“地狱”。

破茧:千奇百怪“入场券” 敲响“热爱”之门

“一开始纯粹只是觉得殡葬很神秘,像电影里那样玄乎。”

“网上说这行是‘生命摆渡人’,听着很神圣。”

“我是高考踩线进的,单纯觉得殡葬这个专业吸引我。”

“原以为能穿上法医的白大褂,但未能如愿,后来真正看到一条生命的流逝,想法变了。”

为何会推开殡葬专业的大门,这群00后紧握的双手,攥着截然不同的“入场券”。有人点着好奇的探照灯,有人捧着顿悟的星火,有人因现实考量误打误撞……来自五湖四海的他们,却敲响了同一扇大门。

罗宥廷进行遗体防腐整容工作(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殡葬专业大三学生刘文颖,最初选择殡葬专业是因为好奇。来自内蒙古的她,一开始就遭遇家人的反对,但越是被贴上“禁忌”标签,就越想掀开帘子看看真相。

同专业大二学生罗宥廷,曾在火锅店打工时遇到一位因癌症晚期即将离世的23岁女孩,“她说自己可能再也吃不到火锅了。”决定填报殡葬专业的他,同样受阻:“家族的人觉得这个行业晦气,甚至有人说我选了这个行业就不让我进家门。”但好在父亲的支持,让他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何嘉怡的“入场券”是一张高考成绩单,她以超本科线30分的成绩“踩线”入行;马春燕的“入场券”没有太多故事,一句“死亡摆渡人”的网评,让她毅然报考。

真正敲开这扇大门,好奇、机缘与顿悟都逐渐指向同一个方向:他们踏入的不是阴森禁地,而是一条让生命从容谢幕的花径。

“我见到的第一位逝者是一个自然死亡的奶奶,师兄招呼我,我害怕往后退了半步。”何嘉怡回忆,看到师兄拉开裹尸袋露出人脸时,想象中的腐坏并未出现,老奶奶就静静地躺在那里,像睡着了。曾在恐惧中后退的半步,殡葬24小时服务电话 4008341834如今成了她向前迈步的起点。有着类似经历的马春燕回忆起实习过程中观摩师兄工作的场景:“当时有一位自杀的母亲,面部状态很差。师兄化完妆后,家属进来看,她的女儿眼含热泪,特别感谢师兄,因为母亲看起来特别安详自然。”

“在工作中,我体会到殡葬行业的温度。”罗建超满脸骄傲,“看到家属们在专业服务下,情绪逐渐平复,我真切地觉得付出是值得的。”

破局:灵堂多姿多彩 死亡需“量身定做”

当告别式从“老三篇”的哭丧、烧纸、磕头,变成一场场充满个人印记的“生命展览”,殡仪馆的年轻从业者们正用一场场“私人订制”的告别式,撕碎传统葬礼的刻板模板。死亡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终章,而是生命故事的终极策展。

安福堂“个性化”服务团队(央广网发 安福堂供图)

“准备了很久,我们在葬礼上亲手为女孩穿上了婚纱,操办了一场婚礼。”重庆市安福堂经理韩珂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是他刚实习时参与的最重要也是最特殊的一场告别式。

逝者是一位20多岁的女孩,与男友爱情长跑,从福建一路来到重庆,在一切都稳定下来时,却意外溺亡。没能完成的那场婚礼,成了男孩最遗憾的事情。当时的场景韩珂至今历历在目:“我和他聊了整整一个晚上,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一定要帮助他完成这场特殊的求婚仪式。”韩珂说,从化妆到整体的造型,再到场地的布置和氛围的烘托,调集了所有的力量,只想让这场仪式圆满。在正式举办这场“求婚”仪式时,在场所有人都潸然泪下。

冰棺四周堆着的是毛绒玩具芭比娃娃,告别厅循环播放着的是童话主题曲——这不是儿童乐园,而是一位4岁白血病女孩的童话葬礼。这场几年前举办的葬礼,美丽得让人心碎。

个性化定制的边界远不止于此。一般灵堂会围绕着逝者的职业身份来布置,一位书法家逝世之后,家属要求用他生前写的字画布置灵堂,把他生前用过的笔墨纸砚摆在灵堂里的桌子上。

殡葬行业的年轻人,正在让人生的最后一件事,从千篇一律的黑白世界,变得多姿多彩。

破壁:谁说女生不行 我们偏不妥协

标致的鹅蛋脸、高挑的身材……当这些标签与“殡葬师”挂钩,人们潜意识里会发出疑问:“一个女孩子怎么去干这行?”长久以来,殡葬行业被刻上“男性专属”的烙印。24小时待命,工作强度大,体力要求高,女性通常被认为不适合。

江南殡仪馆的王馨连是一名90后,身穿“职业装”,踩着平底鞋,一副职业女性的模样。她当初选择这个行业是因为侦探剧看多了,认为每个意外事故都是谋杀,“想成为法医参与破案。但由于分数不够,最终选择了殡葬专业。”后来她发现现实终归是现实,能让逝者走得安心,让生者舒心就足矣。

王馨连主持告别仪式(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王馨连从业过程中最棘手的一次,是修复一具车祸后损毁严重的遗体。家属情绪崩溃,难以接受,同时对遗体修复的要求很高。王馨连所在的团队一边安抚家属,一边组织遗体修复师,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缝合、塑形,一点点还原逝者生前的模样。最终家属见到修复后的遗体时,情绪逐渐平复,对她们的工作表达了感激。

在工作中,王馨连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母亲去世后,女儿写了篇饱含回忆的祭文,可自己站在告别仪式现场却难以宣读。这时候,女性主持人往往能凭借自身的亲和力,更贴近家属情感,温和且贴切地达成女儿的心愿。身为从业者,用心去共情家属的情绪,助力他们重拾前行的勇气至关重要。

在石桥铺殡仪馆工作的90后邓超月说:“殡葬行业,接待家属比较多,在丧事策划中更需要去体察家属内心的心理需求,相比男同事,女性更有优势。近几年的殡葬职业大赛,女性的得奖率也很高。”

邓超月布置灵堂(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性别不是门槛,专业才是关键。截至2024年底,重庆市殡葬从业人员共4266人,其中女性从业者1690人,占比39.6%。

破圈:追星爬山剧本杀 青春不“丧”气

在外行人眼中,殡葬从业者是沉默的、不苟言笑的,其实走出那扇门,这群年轻人的生活和普通人并无两样。他们追星、玩剧本杀、在山顶追逐日出……早已打破人们对“殡葬从业者”的刻板印象。

脱下“职业装”的王馨连,并非什么都不怕,她爱看恐怖片,却害怕菜青虫。当然,她也是“时尚达人”,衣柜里挂满碎花裙,相册塞满探店自拍和旅行打卡。这个爱做美甲、超爱美食的姑娘,是行走的“美食地图”,哪里有好吃的,她都能说出一二。

何嘉怡在工作之余会去玩一场剧本杀,酷爱烧脑的“推理本”,专业课上的知识偶尔也能成为她的破局利器。

刘文颖的空闲时间都在追星路上。压力大时耳机里总会播放偶像的音乐,提起这些,她的眼里闪着光:“我是一个普通人,偶像总会带给我力量。有时能点醒沉浸在某种情绪中的自己。”

和师兄师姐在台球厅约一场球,爬一次山,就是马春燕的放松时刻。

马春燕与朋友一起爬山(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男生的乐趣更为简单,羽毛球馆内,罗建超与他的球友一记扣杀擦网而过。他一边擦着汗一边笑道,“下次想试试业余组混双。”

“我特别喜欢把时间花在旅行上。”罗宥廷闲暇时刻就会旅游放松,出发,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见证死亡,并不意味着暮气沉沉。走进重庆市安福堂殡仪馆,扑面而来的是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年轻、有想法的他们为传统殡葬行业带来了新的色彩。

这里的从业人员大多数为90后、00后,他们拿起手机,运营起名为“星与星愿”的自媒体账号,视频内容丰富多样。他们在视频里大胆“整活”,有轻松幽默的点滴趣事,有严肃认真的礼仪展示和风俗科普;他们大方展示殡葬师的“多巴胺穿搭”,在殡葬馆里“七十二变”,拍抽象短视频,撕下殡葬行业“没有活力”的标签,把殡葬从业人员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大众面前。

作为账号主要运营人员,殡仪部经理陈刚和殡殓师刘环东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视频,让大家看到真实的我们。”

“星与星愿”账号截图(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破立:96000与人才培养 专业与温度同行

“有需求,我们就做。”重庆市殡葬事业管理中心监督科负责人说:“之前经常接到群众的投诉电话,后来复盘,发现其实很多人并不是想投诉什么,他们只是需要倾诉,之后就有了96000重庆殡葬服务热线(以下简称“96000”)第四个服务项目——悲伤抚慰。”

“您先平复一下心情,您可以告诉我们,您现在的需求是什么,我们在听您讲。”重庆市殡葬事业管理中心的96000办公室里,11位接线员日均处理百余通来电。这里没有此起彼伏的哭声,只有温和的应答声。

96000热线(央广网发 重庆市殡葬事业管理中心供图)

96000业务专员李松芝说道:“很多时候,家属们在电话里哭诉,我们能做的就是耐心倾听,用温暖的话语去安慰他们。”在接到需要悲伤抚慰的来电后,接线员先进行前期的情绪引导,然后转交给专业社工们处理。社工会根据家属的具体情况,采取上门、电话等方式开展服务。

杨婷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也是重庆兴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一名专业从事殡葬领域工作的社工。她的工作对象中有一位50多岁的大叔,父亲去世后陷入了深深的内疚和痛苦之中。他觉得自己在父亲生病前没能及时察觉,父亲逝世后还与兄弟产生了矛盾,同时也因为照顾父亲而忽略了自己的家庭。杨婷在倾听诉说的过程中,给予他充分的理解,鼓励他释放内心的情绪。经过多次沟通和疏导,大叔逐渐释怀。

一台电话连接着千家万户,小小的格子间里充斥着悲欢离合。4月6日,重庆市殡葬事业管理中心举办96000热线开放日活动,邀请市民现场参观。“想咨询殡葬类任何问题都可以打96000吗?”“面对亲人离世,家人如果走不出悲伤怎么办?”活动现场,面对市民的种种问题,接线员们都一一解答,让群众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热线的温暖。

96000热线开放日活动(央广网发 重庆市殡葬事业管理中心供图)

今年是96000开通的第十年,十年来,这条“生命摆渡热线”,累计接听群众来电20万次,用87600小时的专业守候,陪伴数万家庭走过生命的最后旅程,成为了为民服务的“连心桥”,行业监管的“前哨站”,慰藉群众的“暖心屋”。

殡葬服务行业包含殡仪服务员、防腐整容师等职业工种。为提高殡葬服务质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庆市殡葬事业管理中心联合高校举办培训班,为从业人员提供系统的学习机会;联合人力社保局举办殡葬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代训,激发从业人员提升专业技能;组织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育,发挥行业技术能手作用。

殡葬职业技能大赛现场(央广网发 重庆市殡葬事业管理中心供图)

同时,殡葬事业管理中心还依托高校和大型殡葬服务机构,联合建立殡葬人才培训基地,实现校政企三方合作。重庆市殡管中心主要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提高殡葬服务的质量,树立起行业的良好形象,最终提升群众对殡葬行业的满意度。”

以专业守护逝者安详,以赤诚抚平生者褶皱。电影《破·地狱》用戏剧冲突揭开行业一角,现实中的殡葬青年用行动破除职业歧视的高墙,破除每个家庭面对生死离别时的无措与恐惧。正如学生罗宥廷所言:殡葬师的手,和接生护士的手一样温暖。

央广网记者 肖庆华 实习记者 张晓倩 杨济铭 邓络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