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殡仪一条龙 殡葬服务殡葬丧葬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是民生保障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市民政局党组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强化为党赢民心、守民心的政治担当,立足兜底性、基础性的职责定位,努力推进党的建设和党的民政事业融合发展,以实打实的为民服务业绩“向群众汇报”。
坚持“筑基”工作法
强化“最后一米”工作落地
市民政局党组提出,民政干部要做党和政府民生政策进家入户的“快递小哥”,要“心对心”向群众问需问计。市民政局设计了“筑基”工程机制,把市、区两级民政干部混编组成16个工作组,全员深入地头、炕头、灶头,脚底粘泥、带着土味儿访民需、送政策、解难题。
在困难群众排查解困、疫情防控、殡葬领域突出问题大排查大整治等工作中,“筑基”工作组全覆盖深入1874个社区、3520个村,上门访查357万户家庭,发放民政政策“一目清”421万份,填写160万份有效调查问卷,搜集群众意见建议48.7万条,解决群众个性化问题1.7万多个,深入463家民政服务机构实地查看疫情防控措施执行落实情况,摸底排查6390个殡葬服务设施和场所。以“筑基”收集的民情民意为依据,市民政局强化政策出台前端分析研判,先后制定了16个顺民意、贴民心的政策文件,做到了民政工作接地气、提士气、增底气。
坚持“三聚焦”主攻方向
兜牢社会保障最后一道防线
市民政局把兜底保障作为民政的“看家”工作抓细抓实。大力推动服务对象走访发现工作,以城乡社区网格为依托,将低保、低收入家庭、分散特困供养对象、孤寡老人、留守老人、困难老人、孤儿、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留守妇女、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等12类民政服务对象纳入网格重点人,定期走访、动态管理;建立流浪乞讨人员全城发现网格,打造多部门联动街面发现救助机制,在全国首个将人脸比对技术运用于流浪乞讨人员寻亲返乡,在直辖市首个建立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落户机制。
推动实现保障标准城乡一体,统一了城乡低保低收入家庭基本生活救助金、特困人员供养金、孤儿基本生活费、残疾人“两项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护理)补贴等各类群体救助和福利保障标准。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达每人每月2570元,位居全国首位;低保标准达每人每月1010元,位居全国第三,占比全市居民可支配收入27.63%,在直辖市中位列第一。
进一步推进服务需求精准甄别,建设了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连接10个部门、57家金融机构,涵盖收入、财产和支出等26类数据,实施了单亲、重病、重残、“一老一小”等特殊群体分类救助,建立了市区两级社会救助专项资金(基金),开发了救急难云平台,链接“我求助”信息与“我想帮”资源,“一人一策”解决政策边缘户个性化困难,把“底”兜住、兜准、兜牢。
积极引导社会参与
构建大民政为民服务格局
市民政局主动融入“大民生”建设,注重政策优惠、补贴扶持、降低门槛等多管齐下,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扩大民政为民服务有效供给。
在加大市场培育方面,市民政局以市委、市政府“1+3”政策为指引(1即《关于加快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3即《关于转发河西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天津市促进养老服务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关于推进老年人助餐服务试行办法》),以河西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带动,以落实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为契机实施“关爱老人照护行动”,498家养老服务机构纳入定点护理机构,为重度失能人员提供照护服务54万人次。编制了16个地方标准,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与人保寿险、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战略合作,推出“津十条”等金融扶持措施,老人家食堂覆盖所有城镇社区,助餐服务累计惠及百万人次,社会力量建养老机构数量和床位数量占比均占85%。今年以来,全市新建养老机构8家、老年日间照料中心69个,新增养老床位1540张;开展“寸草心”“手足情”志愿助老行动,实现基层服务、志愿服务、专业服务资源“1+1+1>3”叠加输出,进一步拧紧了居家、社区、机构接续服务链条。
在加大简政放权方面,市民政局实施了社会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婚姻登记等为民服务业务全市通办,社会组织登记服务零跑动。在积极参与“一制三化”改革的同时,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打破异地商会登记省级门槛限制,只要在天津发展,不分省级、地市级、县级,就主动服务登记注册。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实行特事特办,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会展行业协会登记审批,代为进行了国家会展中心负责人政审,通过“店小二”问需服务,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民政力量。
破解“体温枪”和“铁口罩”现象
推进政策体系“平急结合”
市民政局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全面检视民政政策突发紧急状况下覆盖不到位、反应不灵敏的“体温枪”测不准问题,先后实施了社会救助审批权限下放、人户分离异地申办、证明材料容缺后补、24小时办结急难救助、救助直通车微信码等一系列快速救助措施。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后,这些措施已固化上升为长远的政策制度。
借疫情巡查之机,市民政部门建立了“社工+义工”巡查队伍,发动楼门栋长、老街坊、老邻居“早看窗帘、晚看灯”“敲敲门、拍拍窗”,开展了“筑牢心理防线、打造安心社区”社工服务专项行动,聚众力摘下“沉默少数”家门难开的“铁口罩”,让他们感到城市有温度,邻里有情、生活有爱。
解决问题有法可依
民政行权方式更加规范
市民政局坚持废改立并举,运用法治手段破解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难题。建章立制解决“飞地”归属不清问题,以推进“插花地”行政区划调整为突破口,积极争取市人大支持出台了《街道办事处条例》,市政府出台了《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规范了行政区划调整事项、审批程序、报备时限等要素要求;制定了街道乡镇设置标准,推动行政区划调整于法有据、依法行权。
同时,选优配强基层民主实践领头羊,建立了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待遇体系和机关事业单位定向招录机制,打通职业上升渠道。在今年新一轮村居委会换届选举中,巩固两个“百分之百”成果,村“两委”交叉任职比例达54.8%,村委会成员中党员比例达82.6%,全市持证上岗社工近2.6万名,平均每个村居4.8人。
此外,重拳整治殡葬服务市场违规,出台了节地生态安葬奖补、骨灰免费撒海等惠民政策措施,年办理“3000元一站式文明殡葬服务”近1万单,占全市丧事总量的七分之一;以速查厉整中塘镇骨灰堂问题为突破口,举一反三全面整治殡葬领域突出问题,制定了“1+8”规范管理文件,从根源上解决公益性骨灰安葬设施审建批管等历史遗留问题。
坚持底线思维
紧绷服务机构安全防线
市民政部门把握民政服务机构点多、面广、服务孤寡老弱病残群体的特点,增强了全系统“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红线意识,全力守护民政服务对象生命安全。
一手抓防建结合,夯实了安全基础。民政系统开展了安全生产专项行动,出台养老机构消防安全管理标准,推行消防安全星级达标评定,积极争取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实施养老机构安全改造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民政服务机构人防、物防、技防能力。
一手抓硬核措施,坚守抗疫防线。我市民政机构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封闭管理,协调保险机构免费提供一次性伤亡救助金,提前下拨了运营补贴资金,为城乡社区工作者发放了工作补助、办理了疫情防控保险,拨付了街道乡镇抗疫专项经费,推出了在线殡葬服务免费祭扫等一系列文明殡葬便民举措,在坚决落实民政行业从业人员“应接尽接”基础上,将工作面拓展到机构养员,积极争取卫健部门支持,采取进入机构先身体评估、后集中接种的方式,确保符合条件的养员“应接尽接”,建立行业免疫屏障。
(责编:王子锋、王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