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殡改升级:从全民惠葬到全民礼葬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02 16:40

本报记者  包 颖  胡 群  朱婕妤

8月28日上午9时许,山东省沂水县高桥镇东河南村,记者参加了一场送别刚去世的普通村民的追思会。

小院里,悬挂着印有“追思会”字样的条幅,逝者张某的子女戴着印有“孝”字的袖章,亲友们胸前佩白花,肃立聆听村党支部书记刘冬松致悼词,最后在哀乐声中送别逝者,子女磕头、亲友鞠躬,一切都是那么简朴庄重。

“追思会很受村民欢迎。原来都是过世的老干部、老党员才有资格开,现在普通老百姓也可以了,这是尊重逝者的体现,很有人情味,家属也觉得受到尊重。”刘冬松说。

自今年7月1日起,沂水县把追思会仪式推广到所有的村。只要有村民去世,村委会和村红白理事会均会登门为其举办追思会,由村党支部书记致悼词。沂水殡葬改革实现了从“全民惠葬”到“全民礼葬”的嬗变升级。

记忆犹新的是,沂水县于2017年5月10日启动“全民惠葬”殡葬改革,由政府为老百姓的身后事埋单,甚至把免费政策覆盖到墓地费用,开全国之先河,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有媒体更是称之为“沂水模式”。从那以后,凡在沂水死亡的当地户籍居民,从遗体接运到火化再到进公益性公墓安葬,不用花一分钱。沂水,用行动对“死不起论”进行了有力回击。

殡葬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集中攻坚,也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蹚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时隔一年多,本报记者再次到访沂水,观察殡葬改革“沂水模式”产生了怎样的社会效应,其间遇到了哪些困难以及他们探索的解决办法。

打好公益性公墓建设攻坚战

沂水县殡葬改革是从公墓建设攻坚战开始的。

2017年5月10日至6月30日,沂水县用50天建成110座公益性公墓,东跋山公墓是其中唯一的县级公益性公墓,其他109座均为乡镇级公益性公墓。这些公墓总规划面积1002.9亩,一期建设295亩,建成墓穴40266套,大多为双穴。沂水县每年死亡人口近8000人,一期建设可满足全县10年殡葬需求。

8月27日下午,记者到访东跋山公墓。东跋山公墓占地50亩,整座墓园背靠青山,前望沂河,墓位依山势整齐排列,青青小草掩映着小小的白色卧碑,黄色雏菊点缀其间,移栽的绿树已成荫,宣传墙上刻着孝文化石刻画,身处其中很是幽静。公墓里设有花坛葬、树葬等生态葬区,配套了悼念厅、停车场等设施,有专人看护,方便群众随时来安葬、悼念、祭扫。

据了解,东跋山公墓主要解决城区居民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丧葬需求,由属地沂城街道管理。沂城街道民政所所长刘振峰介绍说:“这座公墓已安葬560位逝者,均按先后顺序落葬,不可挑选墓穴序号。刚开始推出这项规定时,有群众提出想挑心仪的位置,后来看到人人平等,也就没有了异议。”

借东跋山公墓管窥沂水县公益性公墓建设,发现他们把工作做得细致、严密。

公墓建在哪儿、怎么建,沂水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前期,我们组织村民代表、党员和我们一同挑选相宜的位置。施工过程中,我们还邀请村里的老党员、退休干部负责监工,哪里有问题就及时指出,现场整改。这为村民去世后进公墓安葬打下了良好群众基础。”刘振峰说。

选出的地址除了考虑就近、交通便利、地形等因素,还要合法合规,耕地、国家公益林不能用于建设公墓,这个红线不能碰。据沂水县民政局副局长贾文勇介绍,在镇村选址的基础上,由县民政、国土、林业、规划部门人员组成的选址小组会到现场查看,以确保公益性公墓用地合法合规。村民选出的地若不符合相关规定,则重新选。

为了避免公墓建设各行其是,改革前夕,沂水县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公益性公墓建设标准,直观地绘出了标准化建设示意图,明确列出了必须采用卧碑以及碑体的长度、宽度、墓间距、通道宽度、绿化率等,用细化的数字确保了公益性公墓的生态节地特性。各乡镇对照实施,110座公益性公墓建设全部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

立下“三为主”“三不准”原则

杜绝简单粗暴的殡改工作方法

公墓建成后,有的村民观念一时难以转变,还有的村民在观望。如何引导新去世人口进公墓成为摆在镇、村干部面前的难题。

“我们这里60岁以上的老人都会提前为自己选地修坟、打好棺材,尤其是夫妻有一方已去世并安葬在老坟地的,开展工作更是难上加难。”龙家圈街道里万村党支部书记王树幸表示。

即使再难,殡葬改革过程中也要避免出现过激失当行为。为此,沂水县委书记薛峰提出改革“三为主”“三不准”原则:即以正面引导为主、以说服教育为主、以攻心说理为主;不准强制、不准一刀切、不准搞平坟运动。“这几项规定,其实都是针对干部来的,是对干部在改革中的行为和工作方式方法进行严格约束。”薛峰解释道。

为了转变群众思想,沂水县通过多种方式引导群众逐步接受和认可新的安葬形式,如印发“致全县人民”和“致党员干部、企业家”两封信,宣传当前的形势、政策;组织移风易俗工作培训班,对红白理事会成员、村“两委”干部进行培训,让他们在理解殡葬改革的基础上再做群众工作;在中小学生中开设移风易俗课,“小手拉大手”带动家长支持殡葬改革。

各乡镇、村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村干部到村民家里宣传是基本标配,有的乡镇对辖区内首个进公墓的给予数额不等奖励,有的乡镇向群众发放殡葬改革“明白纸”,有的乡镇张贴“公墓里面是花园,还有邻居常作伴”标语,不断促使群众转变思想观念。

“修一座坟少则五六千元,多则一两万元,买一口棺材少则三四千元,多则一两万元,再加上遗体运输费、火化费、骨灰盒、纸扎等,整个流程下来少说也得两三万元。”在挨家挨户动员时,王树幸反复给村民算这笔账。听了这些,有的村民有所触动,但也不乏有村民表示,自己不需要政府免费,宁愿自己花钱也要为老人办一场风光的葬礼。

这时,红白理事会的作用显现出来了。改革一开始,县里就要求各村重新组建红白理事会,把村里德高望重、素养高、能力强的人都选进来,他们在村里有威信,讲话村民愿意听。

王树幸对此有切身感受:“改革后,我们村里最先去世的是一位84岁的胡姓老人。前期,他的大儿子对进公墓有很强的抵触情绪,村干部做工作根本听不进去。老人去世后,红白理事会成员第一时间赶去他家,向他阐明当前政策形势、殡葬改革的益处,从白天讲到深夜,他终于松口了,同意让老人进公墓安葬。”

沂水县还牢牢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群体,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县政协副主席张振田把自己家用来作墓地的地无偿提供出来建公益性公墓,对当地百姓触动很大。尤其是看到公墓建成后环境优美,老百姓也就愿意进公墓了。”贾文勇讲述道。

除了正向引导,薛峰还提出了“三严禁”准则,即严禁制作和使用大棺材、严禁在基本农田修坟建墓、严禁个人和集体租售土地作为墓地,责成相关部门以及乡镇、村在这三方面尤其要严格管理、疏堵结合,杜绝违法违规行为发生。

不断创新体制机制

重新锻造整个殡葬服务链

沂水县殡葬改革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他们对整个殡葬服务链进行梳理、重新锻造,确保全免费后为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在遗体接运环节,县民政局、县殡仪馆、各乡镇加强对接运车辆的监管,设立了专门的举报电话,一经发现车主存在私自收费、吃拿卡要、态度粗暴等违规行为,就取消其接运资格。据了解,沂水县遗体接运车辆分别由所属乡镇调度,接运费也由乡镇定期支付,每当有人去世,村红白理事会把情况同时通报给乡镇民政所、县殡仪馆和县公墓管理中心,乡镇立即派车辆前去接运,直到把骨灰送到公益性公墓安葬,才算任务完成。

在殡仪服务环节,改革前县殡仪馆火化费用高、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冷硬、骨灰盒贵等问题曾受到群众诟病。为此,沂水将县殡仪馆由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为全额拨款,每年由财政出资保障殡仪馆人员经费和运转资金,并建立工资逐年增长机制,骨灰盒也由殡仪馆统一采购后免费提供给居民。沂水县殡仪馆馆长胡金平说:“殡仪馆改制以后,有了财政的兜底保障,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创收问题,百姓满意成了我们的工作动力。今后的重点就是抓好管理、搞好服务,让百姓切实享受到殡葬改革带来的实惠。”

在安葬环节,为了管好110座公益性公墓,沂水专门成立了县公墓管理中心。两名工作人员一个主外、一个主内——秦国海天天跑到各个公墓实地查看,发现问题就拍照留档,一年下来每个公墓都跑了两三遍;袁家水则通过全县公墓管理系统对落葬情况进行监督,查看每天的新去世人口是否按照规定火化后进了公墓安葬。

沂水县民政局局长李伟把中心刚交给他的公墓检查问题报告给记者看。这是一份图文并茂的报告,一些公墓存在的祭品没有及时清扫、墓区内石块清理不干净等问题被一一列了出来,在每张照片下注明了公墓名称及存在问题。过段时间,秦国海又要逐一走访,查看有问题的公墓是否整改到位。

今年3月,县公墓管理中心还对老墓地开展排查统计。据统计,全县有成规模的老墓地1200多处,坟头有22万多个,占地约2万亩。他们通过航拍建立了老墓地的视频资料,还摸清了哪些坟头只安葬了一人,哪些坟头是“活人墓”,把这些坟头作为重点监控对象,防止新去世人口的骨灰或衣物被悄悄葬进去。

合法合规解决公益性公墓用地问题

公益性公墓的土地权属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沂水县殡葬改革是怎么解决土地的合法合规使用问题的?

沂水县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不动产登记中心主任郭磊对此作了专业的讲解:土地按用途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类。沂水公益性公墓选址,要求不能占用基本农田,尽量占用荒草地等未利用地,这是根本原则。实在避不开耕地,就占用劣质地,比如没有水源、耕地质量比较差的。如果占用耕地,会确保占补平衡,占几亩补几亩。因为沂水丘陵、山地比较多,公墓选址一般选在低丘缓坡上,所以占用耕地的情况极少。并且,占用农用地的,也都办理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手续,进行土地的合法化。这个手续报到临沂市就可以批,因为不需要改变土地的集体属性,费用也很低,这就降低了土地成本。沂水县110座公益性公墓,只有一座县级公益性公墓安葬有城市居民,可以由政府先征收土地,再划拨给相关主体来用;其他109座公益性公墓,由于安葬的是农村居民,因此可以保持土地集体所有属性不变。

据了解,沂水县殡葬改革获得了山东省、临沂市领导的支持,目前已为其公益性公墓建设批准了96亩土地指标,保障了首期公墓用地合法合规。

殡葬改革这笔账很合算

如今,在沂水,从县委书记到基层干部再到普通百姓,都算清了殡葬改革这笔账——很实惠、很合算。

薛峰算的是“民生账”,他总把这笔账算给干部和群众听:“全县公墓建设投入5000万元,由县、乡镇两级财政承担。因墓穴数量可满足10年殡葬需求,这项支出均摊到10年,每年也就是500多万元。此外,实施全免费政策后,县殡仪馆转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开支、运营费用等每年约为1500万元。也就是说,财政一年投入2000万元,即可让全县老百姓逝有所安。”薛峰说。

他把账算得越来越细:“全县每年有8000多名逝者,在修坟、办丧事等方面的开销平均每位两三万元,政府一年投入2000万元就为群众节省了两亿元。并且,去年7月1日后去世的11123人,无一例外全部进入了公益性公墓安葬。县国土部门统计,一年来安葬这些逝者仅占用了31亩地,要是在过去,300亩也不够。长远来看,这是一笔很合算的民生账。”

在四十里堡镇林家官庄村,还保留了传统丧葬方式蚕食土地的样本。新修建的公益性公墓金銮福泽园与老墓地比邻,对比愈发鲜明。这块1979年启用的老墓地占地21亩,上面散布着122个坟头,占地均在30平方米以上,加上逐年培土愈发庞大,坟与坟之间没有道路,长满了蔓生的杂草,剩下的土地已然不多。

据林家官庄村党支部书记林立录介绍,老墓地一亩也就是10多个坟头,能安葬20多位逝者,21亩地全用上也只能安葬约400余位逝者;这21亩地若按照公益性公墓标准来建,可建成4000套双穴、安葬8000位逝者。哪个更生态环保,一对比就明白了。

西许家庄村许延珂是一名退休教师,也是村里的红白理事会成员,他的弟弟就安葬在公益性公墓。在他看来,新的殡葬方式是省工省钱又省地,“原来散埋乱葬的现象比较严重,有地的村民就从耕地里辟出一块,没地的就去外面买地。办理丧事的程序还繁琐,老百姓勒紧裤腰带都要大操大办。现在好了,公墓环境好,还不用花钱。村里若有人去世,我们红白理事会就会登门帮忙,对村民来说是免费的。我们乐意去服务,因为大家信任我们,才选我们当理事会成员。”

在县殡仪馆,记者遇到了高桥镇高桥一村两位办理丧事的村民,他们是刚去世的李姓老人的儿子和侄子。侄子曹付庆告诉记者:“我以前替亲属来办理过火化,在殡仪馆总共花了5000多元。现在好了,接运不要钱、火化费用免了、骨灰盒也免费了,在殡仪馆一分钱也不用花。”

从干部到群众都算清了改革是合算的,改革就推行得顺利。

殡葬改革推行一年多来,沂水的丧事办理产生了诸多变化:没有成堆的纸扎,没有人披麻戴孝,也没有大吃大喝的现象,鞠躬代替了磕头,白花、黑纱和孝牌取代了孝布,很多陈规陋习都不见了。在此基础上,从今年7月1日开始,沂水又探索实施了丧事礼仪改革,把简单、庄重、有仪式感的追思会覆盖到全县3000多个村,由村红白理事会免费提供给村民,实现了移风易俗的又一次突破。

8月29日,夏蔚镇东上位村党支部书记阎共太要来县里参加殡葬改革座谈会。村里有一户人家当天上午办丧事,他原本要在追思会上致辞,得知要开会,他赶紧到这户人家登门告假,并请村委会主任代为致辞。阎共太说:“村民们都很看重这场追思会,一场追思会让大家的关系更近了。”